如何建立中醫邏輯觀(四)-楊闓睿中醫師

#如何建立中醫邏輯觀 (4/4)
#楊闓睿中醫師 撰文

 

第二:嘗試結合現代生理學。
生理學本來就是套用科學的方法逐步修訂的學科,既然中醫也想要套用科學,那兩者勢必會結合。前面曾提及,小腸被研究出跟大腦共同主宰神經系統,那不就符合了內經所述的-心與小腸相表裡。其實中醫學跟生理學都是在探究生命的真相,而真相只有一個,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,探究手法不同而已。固然兩者會有衝突的時候,那就再用科學的方法,持續去驗證反思罷了。生理學扎實的系統可以幫中醫補足很多理論的空白之處,例如本草備要提到,<九種心痛皆屬胃脘…蓋君心不易受邪,真心痛者,手足冷過腕節,朝發夕死>,意思是說心痛的問題多數屬胃,至於為什麼,他大略提到心為君主,至高且重要,不易患病,一旦患病就朝發夕死。但這樣的理論似乎不夠嚴謹,生理學裡剛好對此現象有詳盡描述:胃的問題,如果是胃脹體積變大,會上壓迫橫膈,導致呼吸時胸腔上下徑縮短,患者會有抬肩呼吸、甚或胸悶心痛的現象,會讓患者誤有心臟在痛的感覺。後者的描述相對不易有爭議,也讓人更能去理解。因此學好生理學,並試著應用於解釋中醫理論不足之處,很容易對學中醫⋯⋯者建構其邏輯。


第三:累積臨床經驗。
中醫非常重視臨床而不是研究,其實每一門學問皆是,空有理論而沒有實作是不可能成為一門學科的。像廚師只看而不手做,做的菜一定不好吃。如果沒有嘗試去做,就不會遇到問題,自然沒有後面那些推理反思的過程,也罔談科不科學了。當實作久了,內心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中心思想,也就是治病的套路。
每個人的套路都不相同,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去學習別人的套路,而是先建構自己的。就像做菜的過程,應是先累積自己的基礎,之後才跟老師學技巧,單有技巧而基本功不扎實,菜也不會好吃。簡單講,要建構中醫的基本功,就是靠自己扎扎實實在臨床下功夫就對了。


結論:建構中醫邏輯,為發展中醫當務之急,可以從三個角度建立。第一,從既有的資料庫整理歸納,而不是去演繹創造新的理論。也就是說,試著去簡化問題,而不是去解釋問題讓問題更複雜。所選的資料庫,以數據量越大、記載確實詳盡、病種越多樣越好;第二,學好生理學。試著用生理學去補足中醫理論不足之處。透過生理學,會讓中醫的理論更能溝通、理解,必讓中醫更加容易傳承;第三,從臨床經驗建構自己的基礎,之後才向他人經驗學習,若是見一招學一招,則不免東施效顰,學習效果大打折扣。共勉之~


參考資料:
1. 漢方醫學家:<皇漢醫學>,湯本求真著,周子敘譯,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;<漢方治療百話>,史數道明著,網路資料。
2. 小腸與大腦:<腸保魅力>, Giulia Enders, Jill Enders著,管中琪譯,平安文化出版
3. 膽固醇:<另人大感意外的脂肪-為什麼奶油、肉類、乳酪應該是健康飲食>,妮娜.泰柯茲著,王奕婷譯,方舟文化出版
4. 健保資料庫:網路資料,關鍵字:賴榮年醫師、洗腎、中藥。
5. <本草備要>,汪昂著。
6. 胃與心痛:老師口述。

完結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