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疫情時代的因應 - 陳靜慧 中醫師

撰文者:陳靜慧 中醫師

 

COVID-19自從2019年爆發至今已3年,台灣累計確診數達851萬人次,已超過台灣2300萬總人口數的1/3,隨著政府慢慢放寬防疫規範,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因應,以下是平時患者常詢問的問題,提供大家參考。

 

該不該打第四劑或次世代疫苗?

我們以數據來分析,12/07的死亡個案26例,其中24例具慢性病史,1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-19疫苗,也就是11例已接種3劑以上疫苗,那15例未接種3劑以上的個案為何不接種呢?是不願意接種,還是有慢性病不適合接種疫苗?亦或是自我本身的身體虛弱不適合接種,或害怕不堪疫苗的副作用?

24例具慢性病史死亡病例來看,他們的免疫功能本來就比一般人低下,所以具感染風險也相對增加,即便打了疫苗也無法增加他們的免疫功能,甚至是否會造成免疫功能的混亂?

而新增的16694本土病例中,因為目前無統計數據,但相信應該有不少人也已打過3劑,甚至打了4劑以上的人也是有感染風險。

所以該不該打第四劑或次世代疫苗呢?或是提升自身免疫力,提高我們的作戰能力呢?

 

如何提升免疫力?

我們都知道人有自我修復的能力,但當自我修復能力不足時,就需要靠外在的幫助,例如飲食、作息、調氣等等,再不行,就必須依靠藥物,這就是中醫的強項了。

至診所就診的患者一定常聽到我們如此衛教患者:中藥沒有補(沒有補氣,亦沒有補血),中藥是促進身體去做修復,提升我們機體的功能,讓臟器功能活化,講白話就是喚醒他們起來好好認真工作。

 

所以就是要吃防疫茶囉?

門診上,患者常會拿坊間的防疫茶來詢問,我們會回問,請問賣你防疫茶的醫生有幫你診療過嗎?有透過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診合參,才給予你防疫茶嗎?我們都知道中醫是個人醫學,會因個人體質不同,而不同施治用藥。便秘的、拉肚子的、氣虛、血虛、陽虛、陰虛、痰飲體質、陽明火旺等等體質,不同體質的人,吃相同的防疫茶,是不符合中醫辨證論治之治療法則的。

 

舉例:2022/05/05之病例,一家四口同時感染COVID-19病毒,因體質不同就有不同用藥治療。

爸爸39歲:香蘇散 加減(脾虛而鬱熱在裡)

媽媽39歲:清肺飲 加減(脾虛  陽明有熱  清金不降)

女兒10歲:寧嗽丸 加減(脾虛而肺胃鬱熱有痰濁)

兒子 6歲:幼科杏蘇散 加減(脾虛而有寒濕在裡)

 

因為疫情,中醫的需求被提高,使用率也增加了,這是我們中醫界所該欣喜的,但坊間的防疫茶過度濫用,以至於造成中藥的欠缺,藥廠的生產線供應不足,相對是否要提高製作成本,這些成本將來也會回饋到使用者身上,再加上現階段因為缺藥,而在運用上會有捉襟見肘之現象,這些種種都不利於患者的就醫權利。

所以應該要請你的中醫師就你的體質,經過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診合參,來遣方用藥,開出適合個人體質的防疫茶。

 

更重要的是作息要正常、飲食均衡、適當運動,讓身體達到最佳狀態,就是最好的防疫方式,期盼這個疫情趕快過去,讓大家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。